孔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读书笔记

过去的思想与哲学

1
胡塞尔反对心理主义、历史主义,弗列格也反对那些充满历史味、心理主义的东西。

近代科学哲学的发展一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领域,埃德蒙德·胡塞尔作为现象学之父,试图为纯粹的逻辑提供基础。19世纪的哲学发展,似乎要把一切的认识活动,都归于心理活动的范畴。心理主义认为,认识论关注的是感知、信念、判断和认识的认知本性。而所有这些现象是心智现象,因此,明显地,研究和探索它们的结构是心理学的任务。同样,科学和逻辑的推理本质上也是心智的一部分,它们是从属于人的心理的。这导致逻辑学被看作是心理学的一部分。通俗来讲,好像这个世界现有了人的认知,才拥有了逻辑学。而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人尝试以研究与解释个别人类历史发展(如部落史、王朝更替史)为基础去理解个别的社会与政治,认为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便能掌握未来发展,知道什么趋势将会容易成功。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下,这样的哲学观很受到欢迎。所谓“以史为可以知兴替”,古典的儒家知识分子反复用过去的故事教育封建统治者,可以视为历史主义在中国的反复实践。但心理主义和历史主义固有的不可证伪性与自否性,让思想家们认为其缺乏一种“科学的味道”,人们更喜欢符号化或者公理化带来的确定感。从19世纪末开始,德国的思想家们开始以数学和逻辑学为模范,开始推进认识论的符号化和公理化。

原书中写到:

1
2
“学圈”中的物理学家在接受逻辑新思潮的洗礼后,开始觉得他们原来的物理语言太暧昧,需要进一步的加以澄清、定义,这使得他们一开始便非常重视科学中的推论过程与逻辑结构。另一方面,“学圈”一开始便专注在牛顿力学与相对论这些时代宠儿的形式数学结构上,气势上显得咄咄逼人。他们以逻辑与数学分析为利器,根据他们对科学史中一小段的一部分之权威的信心,提出有意义与无意义的检证标准(或说史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判决标准)。重视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并用逻辑分析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这两个特性一开始便多少决定了二十世纪上半期英美科学的哲学的发展。


澄清定义检证,是科学对抗形而上学乃至玄学的法宝。

1
在哲学史方面,因为研究哲学史需要同情地去了解彼时的观念系统,而不是冒然地用现代哲学的观点去评判古人的得失。

可以说,形而上学对整个科学的进步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
伽利略的柏拉图式的思考方式、以及他“在思维中做实验(thought experiment)的格调,笛卡尔明白地用上帝的许多属性来推演惯性定律、动量不减律,牛顿在“经验科学”之外对“精神性的以太”的玄思、对炼金术的专注等,都是最明显的例子。这些“形而上学”的因素往往在科学发展中扮演很重要的**启迪(heuristic)**角色。

而科学哲学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回答——一个理论为什么优于另外一个理论?

孔恩认为:首先以准确程度为判别标准,很难比较出不同的理论的优劣。说相对论比牛顿力学对一些物理量的预测“更准确”是不恰当的,因为两个理论所预测的东西并不相同。

1
总之,去了解一个与我们的不同的思想体系时,该是一个学习与创造的过程,类似于诠释学所说的诠释过程;而不是一方面固守自己的体系,另一方面去找对方与自己的共同点这样的“寻求交集”的过程。

孔恩认为——科学之所以能有大幅度的进展,关键在于“常态科学”的权威性和独霸性。无条件地效忠于当时具有支配整个研究活动的魅力的典范,可以使科学家心无旁骛,不必老是存有骑墙念头,而瞻前顾后,耽误了精进的功夫。

费若本的自由主义科学观

费若本批判孔恩提倡的权威主义,如果把科学研究放大到政治治理,近代史告诉我们,很多非人性化、停止、僵化与官僚的面相便由此产生。
基于两个论点:

  1. 一个科学传统在它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往往不受限制,甚至是机会主义式的。伽利略与牛顿的研究与论证中往往展现出雄辩性与宣传性的一面。即使是在20世纪量子力学、相对论的发展中,为了解决问题,许多不受方法论限制的机会主义非常重要。而“常态科学”往往试图压制机会主义的自由探索精神。
  2. 费若本认为:一个好的“经验论者”应该秉持这样的信条:一个理论,只有在接受最多方面的攻击与挑战时,才有机会发展它强而有力的潜能,所以应该鼓励各种不同流派相互竞争共同发展,无论他们的主张听起来多么的怪异。这样,人类的认知探索才有可能触及最广泛的经验,也才有可能触及最有价值的东西。

自由主义科学观便掷地有声地提出了他们的主张:占星术、气功、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海底的Vodoo巫术、达达主义、印第安人的通灵术等都应该可以与本世纪发展出的高能物理、量子力学分庭抗礼,不应有什么“可敬的”现代科学的想法。

那么科学哲学便需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科学社群如何组织,与外界的关系如何安排才能有最丰富的科学发展。

孔恩分析出一个科学传统的生命过程大致可分为常态科学、危机、与革命三部分。

1
西方工业革命并没有得到比较理论性的科学的主力,古典科学在十八、十九世纪变成高度数学化的纯科学,培根科学在受到工业革命的刺激之后也开始有高度数学化的发展,迈上了纯科学之路。在本世纪的上半叶,丹麦因为哥本哈根学派的缘故,曾有一段时期成为全世界物理学者的朝圣国,但没有听说过丹麦的应用科学因此有什么昡人的发展。德国在本世纪初成为物理大国之前,技术科学早已闻名遐迩。总之,科学史上并无“基础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基础的史实。
1
常态科学,也就是大部分科学家投注一生心血所从事的研究活动,就是基于“科学社群知道这个世界像什么样子,而且不会错”这一假设而成立的。科学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主要原因即在于科学社群愿意维护这一假设,有时甚至到了不计代价的程度。

历史能做什么

历史上曾经有许多“错误”与“迷信”的理论,亚里士多德动力学认为物体质量越大,掉落的速度就越快。燃素化学认为火是由无数细小而活泼的燃素构成的物质实体。能燃烧的物质都含有燃素,当物质燃烧时燃素就分离出来,燃烧时产生的热,光,火焰都是燃素逸出时的剧烈现象。热液说(Caloric Theory)声称热量是一种看不见的流体称作卡路里,也叫热液。它可以从热的地方向冷的地方流动。以现代人的科学观点来看,这些理论显得过时甚至愚蠢。但如果考察这些产生这些理论的方法,就会发现:如果要把这些过时的方法叫做神话,则产生神话的方法与产生现有科学知识的方法并无种类上的差别。